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咏怀古迹(其一)

唐·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

在战乱纷飞的东北地带流离失所,如今漂泊到西南天地之间。

长久地滞留在三峡的楼阁中,日月仿佛被阻隔;与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共居云山之间。

胡人安禄山侍奉君主终归无信无义,诗人感伤时局,却仍无法回归故里。

庾信一生最为凄凉,但到了晚年,他的诗赋却震撼了江关。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一首,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诗人借怀古抒发个人身世之感,表达了对战乱流离的无奈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首联“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概括了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的颠沛流离。东北风尘指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西南天地则指诗人逃难至蜀中的经历。这两句不仅交代了时间与地点,更蕴含了诗人无尽的愁苦与感慨,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

颔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夔州的处境。三峡楼台层叠,仿佛阻隔了日月,暗示了诗人长期滞留于此的无奈;五溪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云山融为一体,点出诗人与异族杂居的孤独感。诗人以景写情,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内心的凄凉。

颈联“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追溯了诗人漂泊的根源。羯胡指安禄山,诗人借此批评其背叛行为,暗含对乱世的痛恨;词客指诗人自己,也暗指庾信,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有家难归的悲凉。

尾联“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将诗人的情感升华到对庾信的凭吊。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一生坎坷,晚年作品却震撼人心。杜甫借庾信自比,感叹自己虽才情与庾信相仿,却因战乱而无法施展,只能借诗抒发内心的苦闷。庾信暮年的成就与诗人自身的失意形成对比,更凸显了诗人的无奈与不甘。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景交融。杜甫通过写景、怀古、自叙身世,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对家国时局的忧虑完美结合,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反思。

注释:

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大士族之后。杜甫自幼聪慧,七岁便能作诗,青年时期曾游历吴越、齐赵等地,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最终以诗歌成就名垂千古。

杜甫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作品被后人誉为“诗史”。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为核心,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例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苦难,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此外,他的律诗成就尤其突出,如《春望》《登高》等作品,语言精妙,格律严谨,成为后世典范。杜甫一生创作了约1500首诗,内容广泛,艺术精湛,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