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译文:

登上燕台(蓟北的高台)一望,客游他乡的内心不禁为之震惊。耳边传来笳鼓声声,那是汉朝将军的营垒在喧腾。

万里边塞一片苍茫,积雪反射出寒光,边境三处的曙色微明,吹动着高悬的军旗。

沙场上烽火连天,似乎要吞噬天边的胡地之月,海边的云山层层叠叠,拱卫着坚固的蓟城。

我年少时虽然不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论及建立功勋,我也要像终军那样,请求授予长绳,去缚获敌人的首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祖咏的《望蓟门》。诗人登高远望边塞,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和壮阔的边塞景象,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报国壮志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诗的前四句集中描绘了诗人登台所见之景。首句点明地点和诗人初见边塞景象时的震撼心情。笳鼓喧喧”渲染了军营的紧张气氛。接着,万里寒光”、三边曙色”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边塞的广袤、寒冷和黎明时分的苍茫景象,危旌”则暗示了边防的警惕状态。这四句景物描写,既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也烘托出一种雄浑壮阔、略带紧张的边塞氛围。

中间两句进一步聚焦于战争景象。沙场烽火侵胡月”描绘了烽火映照下沙场的激烈战况,火光似乎要吞没月亮,画面感极强。海畔云山拥蓟城”则写蓟城(今北京一带)依仗着海边云山险要的地理形势,显得固若金汤。这两句一写动态的战火,一写静态的地理,相得益彰,展现了边塞的复杂情势和战略要地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后的抒发。诗人以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的典故自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少小虽非投笔吏”是谦辞,实际上是在说虽然自己没有像班超那样年少时就毅然投笔,但面对如此形势,自己也要像终军那样主动请缨,为国效力,建立功勋。这体现了盛唐时期知识分子普遍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全诗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前六句写景,气象雄浑,笔力劲健;后两句抒情,慷慨激昂,志向高远。诗歌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将边塞的壮阔景象与诗人的报国情怀完美结合,是一首充满阳刚之气和爱国热情的边塞诗佳作。

注释:

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一望:一作“一去”。客:诗人自称。

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一作“行旌”。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作者介绍:

祖咏(约699年—746年),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祖籍洛阳(今河南洛阳)。他自幼以文才著称,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及第,但仕途坎坷,长期未授官职,后短暂担任过驾部员外郎,最终选择归隐汝水一带,以渔樵终老。他与诗人王维交情深厚,王维曾赠诗表达对祖咏漂泊不遇的同情。

祖咏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作品以山水诗和边塞诗最为著名,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画面感。代表作《终南望余雪》仅用四句便勾勒出终南山雪后清寒的景象,被赞为咏雪诗的佳作,甚至与陶渊明、王维的咏雪诗相提并论。另一首《望蓟门》则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豪情,诗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等句气势恢宏,令人震撼。此外,他的《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等诗也各具特色,或抒写节令情趣,或反映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祖咏的诗歌虽存世不多,但质量上乘,对后世山水田园诗风产生了积极影响,被诗评家誉为“翦刻省静,用思尤苦”的才子之作。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推荐工具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