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刚刚停歇,傍晚时分,只见雁群频频南飞。

在他乡的树木上,黄叶纷纷飘落,寒夜里只有孤灯伴着我一人。

空旷的园中,白露频频滴落,孤零零的墙壁只与野僧为邻。

我寄居在这荒凉的郊外小屋已久,什么时候才能为国效力呢?

赏析:

诗人以灞原秋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萧瑟孤寂的画面。首联“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点明了秋日傍晚的苍凉。灞原上细雨初停,暮色中雁群南飞,一个“频”字既表现出雁群之多,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乡思。秋雁南飞常让人联想到归乡之愿,而诗人却身处异乡,这更添几分凄凉。

颔联“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由远及近,将视角从雁群转移到诗人自身。他乡的落叶飘零,寒夜里孤灯独照,这一静一动间,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落叶本有“叶落归根”之意,而诗人却漂泊他乡,无法归去,这让他触景生情,倍感酸楚。

颈联“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寂静与诗人的孤寂。空园中露珠滴落的声音清晰可闻,这一“动”更反衬出夜的“静”,令人感受到一种彻骨的孤独。而“孤壁野僧邻”一句,以“野僧”这一超脱尘世的人物来反衬诗人的孤苦无依,更显其处境的凄凉。

尾联“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人寄居郊外已久,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不知道何时才能为国效力。这不仅是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反映了晚唐时期许多士子怀才不遇的普遍境遇。尾联以问句作结,将诗人的孤独与对未来的迷茫推向高潮,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通过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将诗人的孤独、思乡与怀才不遇的感慨融为一体。尤其是“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这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将客中凄凉之况写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马戴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深刻反映了晚唐知识分子在漂泊与理想破灭中的悲凉心境。

注释:

灞上:古代地名,也称“‘霸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唐代求功名的人多寄居此处。

灞原:即灞上。

雁行:鸿雁飞时的整齐行列。

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寒灯:寒夜里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

白露:秋天的露水。

野僧:山野僧人。

寄卧:寄居。

郊扉:郊居。指长安的郊外。

扉:门。这里指屋舍。

何门:一作“何年”。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致:达到,实现。

作者介绍:

马戴(799年—869年),字虞臣,晚唐时期著名诗人,祖籍唐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他早年科举不顺,历经三十载考场困顿,直至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与项斯、赵嘏同榜登第。仕途上,他曾任太原幕府掌书记,因直言进谏获罪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后赦还京,晚年官至国子太常博士。他一生游历广泛,足迹遍布南北,晚年隐居华山,生活经历丰富而坎坷。

马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见长,语言凝练秀朗,含蓄蕴藉,情感真挚,无晚唐纤靡僻涩之弊。他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失意之慨,作品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感慨。他的山水田园诗如《灞上秋居》《楚江怀古》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之美,寄寓对人生际遇的感怀;边塞诗如《出塞词》《关山曲》等,则慷慨激壮,展现了唐军将士的英勇与边塞的壮丽景象。他的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被后人誉为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甚至有“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之誉。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