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译文:

男儿从军奔赴遥远的边疆,从小就生长在勇武的幽燕之地。

在战马驰骋的沙场上争胜,向来把生命看得轻如鸿毛。

杀敌时威猛得让人不敢上前,须发像刺猬的毛一样竖立。

黄沙弥漫的天空下,白云飘飞,还未报答朝廷的恩情,不能轻易归乡。

辽东有一位十五岁的年轻女子,擅长弹奏琵琶,通晓歌舞。

如今听到她吹奏的羌笛,那悲凉的边塞之声,让全军将士泪如雨下。

赏析: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诗的开篇便勾勒出一种粗犷豪迈的边塞气息。诗人笔下的男儿,自幼生长在以尚武著称的幽燕之地,成年后投身军旅,踏上漫漫征途。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种人生志向的体现,“男儿事长征”带着一种义无反顾的气概。“少小幽燕客”则点明了其性格的底色,那片土地的风沙与豪情早已融入骨血,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渴望建功立业的特质。接下来的“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更是将这种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在战马驰骋间争强斗胜,早已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轻七尺”道出了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视荣誉与胜利重于生命本身。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这两句诗极言战士们的勇猛无畏,战场上的气势足以让敌人望而生畏,他们的须发如同刺猬的毛一样张开,充满了战斗的张力。然而,紧接着“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笔锋一转,从激烈的战斗场景过渡到辽阔而略带苍凉的边塞景象,也揭示了战士们更深层次的心理。他们并非嗜杀,而是怀着“报恩”之心,在这黄云与白云交织的天空下,坚守岗位,等待立功的时刻。这份忠诚与责任感,让他们甘愿忍受离乡背井的孤寂与战场的危险,“未得报恩不能归”成为了他们行动的准则和精神支柱。

诗的结尾,“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突然引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年轻女子和一种凄凉哀怨的乐器声音。这琵琶女和羌笛声,如同一股清泉,也像一把钥匙,瞬间击中了久戍边关的士兵们最柔软的心弦。那熟悉的歌舞旋律,此刻却变成了带着边塞风霜的羌笛,勾起了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于是“三军泪如雨”。这结尾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对士兵情感的压抑,也反衬出和平与亲情的珍贵,让全诗在雄浑的基调中,增添了浓得化不开的悲怆与柔情。

注释: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小妇:少妇。

羌[qiāng]笛:又称羌管,我国古代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

塞[sài]:边塞。

三军: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

作者介绍:

李颀(约690年—约751年),汉族,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唐代诗人。他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考中进士,曾短暂担任新乡县尉,但仕途不顺,后长期隐居于嵩山、少室山一带,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交游广泛,诗名颇高。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边塞诗、音乐诗和人物素描诗上。他的边塞诗如《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风格豪放,慷慨悲凉,通过对边塞景象和军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他的音乐诗如《听董大弹胡笳声》《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生动刻画了音乐的魅力,展现了盛唐文化的多元与繁荣。此外,他还擅长人物素描,如《送陈章甫》《送魏万之京》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李颀的七言歌行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被后世誉为唐代豪放派的代表之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