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

西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驻扎着守卫三城的军队,南浦边清澈的锦江水,映照着古老的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乱纷飞,我的兄弟们被分隔各地,漂泊在天涯的我,只能洒下伤心的泪水,独自远在他乡。

如今我只有将衰老和疾病来应对,却没能做出丝毫贡献来报答圣明的朝廷。

我跨着马来到城郊,极目远眺,看到这番景象,实在无法忍受人世间的事务一天天衰落凋零。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野望》,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漂泊西南时期。诗歌开篇即景,描绘了成都郊外的景象。“西山白雪三城戍”点明了边防的形势和肃杀的气氛,“南浦清江万里桥”则勾勒出眼前清丽的近景。两相对照,既有边塞的苍凉,也有蜀地的秀美,但整体基调已因“戍”字而略显沉重。

中间两联转入抒情,是全诗的核心。“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直接抒发了诗人因国家战乱而与兄弟离散的悲痛。战乱(风尘)使骨肉分离,诗人漂泊异乡,只能以泪洗面,这既是个人遭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悲剧。“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对国家的愧疚。年老多病,无法报效国家,这种无力感与前面兄弟离散的悲痛交织在一起,深化了诗人的忧思。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跨马出郊,本欲散心,但极目远眺所见所感,却让他更加痛心。国家动荡,民生凋敝,“人事日萧条”不仅是眼前景的延伸,更是对整个时代状况的概括和感叹。“不堪”二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巨大痛苦和难以承受的沉重感。

全诗情景交融,由景及情,层层递进。从边塞的景象写到眼前的江桥,再写到个人的遭遇,最后扩展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既有对个人不幸的感慨,更有对国家战乱、兄弟离散的深切同情和忧虑。诗歌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注释: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日:一作“自”。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大士族之后。杜甫自幼聪慧,七岁便能作诗,青年时期曾游历吴越、齐赵等地,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最终以诗歌成就名垂千古。

杜甫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作品被后人誉为“诗史”。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为核心,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例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苦难,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此外,他的律诗成就尤其突出,如《春望》《登高》等作品,语言精妙,格律严谨,成为后世典范。杜甫一生创作了约1500首诗,内容广泛,艺术精湛,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推荐工具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