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译文:

在傍晚萧瑟的秋风中,红叶纷纷飘落,我们在长亭里,你我一瓢酒,就此别过。

天边的残云似乎要飘回华山,稀疏的雨点刚刚掠过中条山。

远处的树色随着关隘的延伸而变得朦胧,黄河的涛声仿佛是从遥远的大海方向传来。

明天我就要到达京城了,可我心里,依然还做着在故乡钓鱼砍柴的梦。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题为《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描绘了一幅秋日行旅图,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自然的观察融为一体。诗人许浑从故乡出发,第一次前往长安,途经潼关,被其壮丽的山川景色所吸引,挥笔写下了这首作品。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势险要,景色宜人,是诗人抒发情感、描绘自然的好地方。

诗的开篇“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便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的萧瑟画面。深秋的晚风拂过,红叶随风飘落,发出萧萧声响,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意境。长亭里,诗人独自饮酒,借酒消愁,透露出旅途中的孤独与惆怅。这一联以景抒情,通过“红叶”“长亭”等意象,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秋日的苍凉紧密相连,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

中间四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则笔势陡转,转向对潼关景色的描绘。诗人骋目远望,南面的太华山云雾缭绕,北面的中条山细雨初歇,苍茫的树色随关城远去,黄河的涛声似乎从遥远的大海传来。这一联不仅展现了潼关的壮丽景色,更通过“残云”“疏雨”“树色”“河声”等意象,将静景与动景巧妙结合,使画面充满生机。尤其是“河声入海遥”一句,以听觉写视觉,让读者感受到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则将诗人的思绪拉回现实。诗人即将抵达长安,但内心却依然向往着渔樵生活的闲适与自在。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繁华帝都的期待,又透露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形成了一种对现实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憧憬。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的向往融为一体,使诗歌在壮丽景色中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以秋日行旅为背景,通过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既有对壮丽山川的赞美,又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许浑诗歌的雄浑与细腻之美。

注释:

阙:指唐都城长安。

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过:一作“落”。

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山:一作“关”。

迥:远。

海:一作“塞”。

帝乡:京都,指长安。

梦:向往。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他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一生专攻律体,尤擅五七言律诗,题材多集中于怀古与田园,风格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著称。成年后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晚年隐居于丁卯桥村舍,其诗集名为《丁卯集》,后人因此称他为“许丁卯”。

许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铺陈,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他的诗歌语言工整,意境深远,尤以描绘“水”“雨”等景物见长,因此有“许浑千首湿”的评价。他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咸阳城东楼》,不仅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象,更隐喻了晚唐王朝的动荡不安,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外,许浑的咏史诗如《金陵怀古》《故洛城》等,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充满了苍凉悲慨的情怀。尽管部分作品因内容重复而略显单调,但他在律体上的技巧和语言的音乐性仍使其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集《丁卯集》收录了大量作品,展现了他在律诗创作上的高度成就,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