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现在停下酒杯,向它发问。

人们想要攀上月宫却无法做到,而月亮却似乎总在与人相伴。

月亮皎洁如同一面飞升的明镜,映照着朱红色的宫阙,云雾散尽,清辉洒满大地。

只看见月亮每晚从东海升起,又怎能知道它清晨消失在云间?

月宫里的白兔年复一年地捣药,嫦娥孤独地居住,又有谁能与她为邻?

如今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但今天的月亮曾经照耀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逝去,却都共同仰望同一轮明月。

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月光能长久地映照在酒杯里。

赏析:

这首诗以明月为引,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哲思。诗的开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借一杯酒,将思绪引向那悬挂于苍穹的明月,仿佛在问那亘古存在的月光,究竟从何时起便照亮了人间。诗人停杯而问,这一动作充满了对宇宙、对时间的神秘感与好奇,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空灵而深邃的意境之中。接下来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则写出了明月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明月虽高悬天际,人无法攀取,但它却如影随形般与人相伴,这种距离感与亲近感交织在一起,更添了几分诗意与无奈。

诗中“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等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月光的皎洁、明亮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则写出了月升月落的自然景象,诗人对月升的期待与月落的担忧,体现了对时光流转的敏感。从白兔捣药到嫦娥孤栖,诗人又将神话传说融入其中,为诗歌增添了一抹奇幻的色彩,同时也引发了对孤独、寂寞的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一句更是点睛之笔,明月见证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它亘古不变,而人却代代更替,这种对比让人感慨万千。

结尾“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歌酒之间,他希望月光能永远映照在酒杯里,这是一种对永恒美好的追求,也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珍惜。整首诗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悠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诗人的情感在月光中流淌,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对时光、对宇宙的敬畏与热爱。

注释:

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玉关:指玉门关。

虏:对敌方的蔑称。

良人:丈夫。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附近),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后随家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一生游历广泛,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性格豪放不羁,热爱饮酒作诗,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盛唐文化的象征。

李白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卓越的诗歌创作上。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语言优美著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自然、人生哲理、友情爱情等,代表作如《将进酒》《静夜思》《蜀道难》《庐山谣》等,至今仍广为传颂。李白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塑造了雄奇飘逸的艺术形象,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音乐感和画面感。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表达了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推荐工具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