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同题仙游观

唐·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初次来到仙台,见到了传说中的五城楼,风物萧瑟,是因昨夜的雨水刚刚停休。

远山苍翠,与晚霞中的秦地树影相连,捣衣的砧声传来,仿佛在告知汉宫已到深秋。

稀疏的松影投落在空寂的祭坛上,细草散发着清香,小洞里格外清幽。

哪里还用得着去寻找世外仙境呢?人世间也自有如神仙居所般的丹丘。

赏析:

这首诗以初到仙台的见闻起笔,却并未着力渲染仙境的奇幻,反而着重描绘了眼前的清冷景致。“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开篇就点出了一种略带萧瑟的氛围,宿雨初收,风物凄凄,为全诗定下了宁静而略带感伤的基调。这种氛围,既是对眼前景色的客观描绘,也暗含了诗人初到陌生之地的心情。

中间两联,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仙台周围的景色。“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远山与暮色中的树影相连,捣衣声传来,暗示着秋天的到来。“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松影、空坛、细草、小洞,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这些景色的描绘,既是对仙台环境的客观写照,也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诗人认为,不必再去苦苦寻找世外仙境,因为人世间也自有如神仙居所般的美好之地。这种感悟,既是对前面所描绘景色的总结,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升华。他通过描绘仙台的清幽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领悟到,真正的“仙境”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感悟之中。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悠远,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美好的发现。。

注释:

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

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

仙台,高处的观景台。初:一作“下”。

五城楼:道观,这里借指仙游观。

宿雨:隔宿的雨。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空坛:与下小洞皆指道观景物。

闲:一作“开”。

方外:尘世以外,后引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作者介绍:

韩翃(约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河南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天宝十三载(754年)考中进士,后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职,随后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创作《寒食》一诗受到唐德宗赏识,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歌以笔法轻巧、写景别致著称,在当时广为传诵。

韩翃是唐代诗坛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寒食》,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尤其是“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也表达了对时节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为他赢得了唐德宗的赏识,也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此外,韩翃还创作了许多送别和咏怀题材的诗歌,如《章台柳》《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这些作品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生与情感的深刻理解,为唐代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作者介绍: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天宝十三年(754年)考中进士,曾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任职,后历任汴宋节度使从事、驾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他的诗歌以轻巧的笔法和别致的写景著称,尤其擅长创作送别和唱和题材,深受当时朝野推崇。

韩翃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他的诗风清新脱俗,语言精练生动,善于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细腻的情感。其中,《寒食》一诗被誉为“寒食体”的代表作,描写了寒食节长安城的春景,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等名句,既展现了节日的繁华,又暗含对权贵特权的讽喻,因而深得唐德宗赏识,被提拔为中书舍人。此外,他的《章台柳》等作品也因描绘了与柳氏的离合之情而流传千古,展现了其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韩翃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还因其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对后世边塞诗和送别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