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里呢?眼前只见一片烟波笼罩江面,让人感到深深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通过描绘黄鹤楼的传说与登楼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全诗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是唐代七言律诗中的杰作。

诗的前四句以黄鹤楼的传说起笔,仙人乘鹤离去,只留下空楼和悠悠白云,营造出一种超脱凡尘、怅然若失的氛围。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既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深沉思考。黄鹤的离去与白云的永恒,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了诗人的孤寂与无奈。

中间两句转向眼前实景,晴川历历可见的汉阳树和芳草萋萋的鹦鹉洲,色彩鲜明,画面清新,但这样的美景却更反衬出诗人的孤身漂泊与对故土的思念。这种由虚入实的转换,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黄昏时分思乡的深切愁绪。夕阳西下,烟波浩渺,诗人眺望远方,却不知故乡在何处,江上的烟波更添了几分迷离与惆怅。这一问一答,将诗人的乡愁推向高潮,令人读之动容。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音韵和谐,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气韵生动,情感真挚。诗中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有对历史的追思,又有对现实的感怀,体现了崔颢诗歌的雄浑与深沉。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对乡愁的深刻感悟,因而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连李白也为之赞叹不已。

注释: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作者介绍:

崔颢(约704年—754年),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这一顶级门阀士族,开元十一年(723年)进士及第,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一生仕途并不显达,但以诗歌成就闻名于世。

崔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上。他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一诗,这首诗不仅被誉为“唐人七律之冠”,还因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成为唐诗中的千古名篇。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时,见到崔颢的诗作后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为之搁笔,足见其艺术魅力。

崔颢的诗歌风格经历了明显的变化。早年,他的作品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风格轻浮浮艳;而晚年的边塞经历,则使他的诗风变得雄浑奔放,风骨凛然。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和《辽西作》等边塞诗,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与生活的艰辛,情感深沉,气势恢宏。

此外,崔颢的《长干行》系列诗歌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市井生活和情感,如“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生动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鲜活面貌,令人印象深刻。

崔颢一生虽官职不高,但凭借卓越的诗才在唐代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唐诗的多样性,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推荐工具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