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声声悲鸣却徒劳无益。

五更时分,蝉鸣稀疏几近断绝,而那棵树依旧苍翠无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梗般漂泊不定,家园荒芜,田园杂草丛生。

感谢你的鸣叫,让我警醒,我全家也如你一般清贫高洁。

赏析:

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以蝉起兴,描绘了蝉因栖居高处、餐风饮露而难以饱腹,却仍不断悲鸣的情景。这里的“高”既指蝉栖身高枝,也暗喻诗人自身的高洁品格;而“难饱”则隐喻诗人生活清贫,仕途困顿。诗人借蝉的鸣叫,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无人理解的苦闷。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情感。五更时分,天将破晓,蝉鸣逐渐稀疏,几近断绝,而那棵树却依然苍翠,无动于衷。诗人通过“疏欲断”与“碧无情”的对比,既写出了蝉的孤独无助,也暗指自己满腔抱负无人回应的悲凉。

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直接转入诗人自身的境遇。诗人自述官职卑微,漂泊不定,像桃梗般随波逐流,无法安定。同时,故乡的田园因久未归家而荒芜不堪,这一景象更增添了他的乡愁与无奈。这一联既写出了诗人仕途的失意,也暗示了他对家乡的眷恋。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以蝉鸣警醒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蝉鸣的感谢。他感慨自己与蝉一样,都保持着清高,却同样清贫。诗人以“举家清”作结,既是对自身清贫生活的坦然接受,也是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首尾呼应,结构圆融。诗人借蝉的形象,将个人身世之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既写出了蝉的孤独与悲鸣,也寄托了自己高洁却困顿的情怀。诗中“高难饱”“恨费声”“碧无情”等意象,都极富象征意义,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当时李商隐仕途不顺,希望得到友人令狐绹的提携,却遭到拒绝。他由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来,行至夔峡,有感于自己的漂泊生活,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既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透露出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注释: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警:提醒。

亦:也。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市),出身于一个普通官宦家庭,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自幼聪慧过人,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因卷入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而屡遭排挤,长期在幕府中任职,生活漂泊。尽管如此,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斐然,成为晚唐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朦胧,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典故,意象隐晦,语言华美,常常通过含蓄的表达方式抒发复杂的情感。代表作如《锦瑟》《无题》《夜雨寄北》等,均以情感绵邈、意境幽深而广为传颂。例如,《锦瑟》中“一弦一柱思华年”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名句,既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又展现了爱情的深切与无奈;《夜雨寄北》则以“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勾勒出思念的绵长与温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李商隐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爱情、命运的深刻思考。此外,李商隐的骈文也颇有成就,其文风华丽,用典精妙,被誉为晚唐骈文大家。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不仅为晚唐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古典文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