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行人,边塞的秋夜里传来孤雁的哀鸣。

从今夜起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却都四散分离,家园已毁,生死难知。

寄出的书信常常无法送达,何况战乱还没有平息。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杜甫流落秦州,与弟弟们因战乱离散,音信不通。诗题虽为“月夜”,但诗人并未直接写月,而是从边塞的荒凉景象入手,烘托出战争带来的压抑与悲凉氛围。整首诗以个人情感为切入点,却折射出时代动荡下普通人的普遍遭遇,情感深沉而真挚。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凄凉图景。“戍鼓”指戍楼上的更鼓,其声单调而沉重,宣告宵禁的开始,行人断绝。“断人行”既写所见,也暗示了战乱阻隔交通的社会现实。“边秋一雁声”则从听觉角度进一步渲染孤独与凄凉。孤雁哀鸣,常被视为离愁别绪的象征,诗人借此烘托出内心的悲凉。

颔联转入写景,点明时令。“露从今夜白”既写白露节气的到来,也暗示了天气转凉,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寒意。“月是故乡明”则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明明是同一轮明月,他却觉得故乡的月亮更明亮,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恰恰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这两句在炼句上极为精妙,将景与情完美结合。

颈联转入抒情,直接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有弟皆分散”写出了战乱中兄弟四散、天各一方的现实,而“无家问死生”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助感。家园已毁,生死未卜,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悲痛溢于言表。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个人的不幸,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无数家庭的共同遭遇。

尾联以无奈的叹息作结。“寄书长不达”写出了书信往来的艰难,战乱阻隔了交通,即使想与亲人联系也无从实现。“况乃未休兵”则点明了战乱未平的现实,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这两句既表达了个人情感的无力,也暗含了对时局的痛心。

注释:

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分散:一作“羁旅”。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大士族之后。杜甫自幼聪慧,七岁便能作诗,青年时期曾游历吴越、齐赵等地,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最终以诗歌成就名垂千古。

杜甫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作品被后人誉为“诗史”。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为核心,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例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苦难,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此外,他的律诗成就尤其突出,如《春望》《登高》等作品,语言精妙,格律严谨,成为后世典范。杜甫一生创作了约1500首诗,内容广泛,艺术精湛,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推荐工具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