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山石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译文:

山石崎岖不平,山路狭窄难行,天色黄昏时才到达这座寺庙,只见蝙蝠在昏暗中飞舞。

走上厅堂,坐在台阶上,一场新雨下得正好,雨后的芭蕉叶子显得格外肥大,栀子花也长得十分茂盛。

僧人告诉我古壁上的佛画很精美,便点燃火把来照,但光线昏暗,所看到的画面模糊不清。

(僧人)为我铺好床铺,拂去席子上的灰尘,端上饭菜,虽然简单粗糙,也足以填饱我饥饿的肚子。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各种虫鸣声都消失了,清冷的月光从山岭那边升起,洒入房门。

天亮后我独自离开,晨雾弥漫,看不清道路,只能在云雾中上下穿行。

山花红艳,山涧水碧,色彩斑斓灿烂,不时看到粗壮的松树和枥树,树干都有十围那么粗。

遇到溪流挡路,就脱了鞋袜,赤脚踩在溪中的石头上涉水而过,只听得水声潺潺,山风吹过,吹动我的衣衫。

人生在世能像这样自由自在,本就足以快乐,又何必像被缰绳束缚的马一样,受人拘束呢?

唉!可叹我们这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怎能希望到老了还不回到这山中来呢?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夜宿山寺的经历和感悟。“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开篇便勾勒出山间小径的崎岖和黄昏时分山寺的宁静,蝙蝠在暮色中飞舞,营造出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氛围。“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诗人来到寺中,坐在台阶上,感受着雨后的清新,芭蕉叶和栀子花都显得格外茂盛,生机勃勃。“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僧人告诉诗人古壁上的佛画很精美,但由于光线昏暗,只能借着火光勉强看清,这既体现了佛画的珍贵,也反衬出寺中生活的简朴。“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诗人简单铺好床铺,吃了一顿简单的饭菜,虽然食物粗简,但也足以填饱肚子,这种简朴的生活反而让诗人感到满足。

诗的后半部分则着重描写了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感。“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夜深人静,虫鸣声渐渐消失,清冷的月光从山岭后升起,照进房间,景色宁静而美丽。“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天亮后,诗人独自离开寺庙,在山中行走,道路崎岖,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山间红叶与碧绿的溪流相映成趣,松树和枥树的树干粗壮,景色十分壮观。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诗人赤脚踩在溪流中的石头上,听着潺潺的水声,感受着山风的吹拂,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诗人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人生,认为像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何必像马被套上笼头一样受到束缚呢?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倦。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最后,诗人感叹道,唉,我的朋友们啊,我们怎么能到老都不回到这样美好的地方呢?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渴望,也蕴含着对友人的劝勉之意。整首诗通过对山寺生活、山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悠远,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注释:

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二字为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

荦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行径:行下次的路径。微:狭窄。

蝙蝠:哺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升堂:进入寺中厅堂。阶:厅堂前的台阶。新雨:刚下过的雨。

栀子:常绿灌水,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的栀子花苞也显得特别肥壮。诗人热情地赞美了这山野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佛画:画的佛画像。

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所见稀:即少见的好画。这两句说,和尚告诉我说,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来灯火观看,尚能依稀可见。

置:供。羹:菜汤。这里是泛指菜蔬。

疏粝: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饱我饥:给我充饥。

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清月:清朗的月光。出岭:指清月从山岭那边升上来。夜深月出,说明这是下弦月。扉(fēi):门。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

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步行的意思。

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径路的意思。霏:氛雾。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山径。

山红涧碧:即山花红艳、涧水清碧。纷:繁盛。烂漫:光彩四射的样子。

枥:同“栎”,落叶乔木。木围:形容树干非常粗大。两手合抱一周称一围。

当流:对着流水。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

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靰(jī):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安得:怎能。不更归:不再回去了,表示对官场的厌弃。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或“韩文公”。他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虽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最终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的官场生涯充满波折,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但他在文学和教育领域的贡献却为后世所铭记。

韩愈在文学、教育和政治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浮华的形式主义,提出“文以载道”的理念,强调文章应服务于思想传播和道德教化。他的散文气势雄浑、逻辑严密,代表作包括《师说》《进学解》《原道》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还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

在诗歌创作上,韩愈同样成就斐然,其诗风奇特雄伟,内容丰富,代表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南山诗》等,展现了他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碑志文和杂文,其作品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育方面,韩愈力倡尊师重道,撰写《师说》以阐释教师的重要性,并广招门徒,亲自教授,为唐代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政治上,韩愈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曾参与平定淮西藩镇之乱的行动,并因进谏反对迎佛骨而被贬潮州。在潮州任职期间,他兴修水利、推广教育,深受百姓爱戴,其政绩和思想为地方留下了深远影响。

韩愈的一生,不仅为唐代文学和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成就和思想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推荐工具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