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宿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译文:

清秋时节,在幕府中,井边的梧桐树也透着寒意,我独自一人在江边的城楼上住宿,蜡烛燃尽了只剩残迹。

漫漫长夜中,号角声悲凉地回荡,仿佛在自言自语,庭院中的月色虽然美好,却无人共赏。

战乱的风尘岁月流逝,与亲人的音讯早已断绝,关隘要塞一片萧条,前行的道路也变得艰难。

我已经忍受了漂泊困顿的十年时光,如今只能勉强地,如同庄子笔下的鹪鹩一样,占据小小的一枝安身。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宿府》。开篇即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秋天的梧桐叶落,透出寒意,诗人独宿江城,蜡烛将尽,环境与心境都显得萧瑟。清秋”、“井梧寒”、“独宿”、“蜡炬残”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中间两联,诗人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忧思。永夜角声悲自语”写出了长夜难眠、听到号角声时内心的悲凉,角声仿佛在替诗人倾诉无人理解的苦闷。“中庭月色好谁看”则更添一层孤独,美好的月色无人共赏,反衬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处境。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则将个人的不幸与时代的动荡联系起来,战乱使得音讯断绝,道路艰难,既是对现实的描述,也加重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

尾联“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是全诗情感的高潮和转折。诗人回顾自己十年来的漂泊困顿(伶俜),这十年的艰辛已经让他饱受折磨。而“强移栖息一枝安”则用了一个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比喻,表面上是说自己在幕府中暂时找到一个安身之处,带有几分自嘲和无奈,似乎要安于现状。但一个“强”字,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情愿和屈从,这“一枝安”并非他所愿,而是迫于现实无奈的选择,更深层的含义是诗人依然渴望有所作为,但现实却让他只能暂时委屈求全。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沉。诗人将个人的孤独、身世的飘零与时代的苦难紧密结合,情感真挚而沉痛。从环境的清冷写到内心的悲凉,再扩展到对国家时局的忧虑,最后落到个人的无奈处境,层层深入,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注释:

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

炬:一作“烛”。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

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边关;边塞。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伶俜:流离失所。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大士族之后。杜甫自幼聪慧,七岁便能作诗,青年时期曾游历吴越、齐赵等地,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最终以诗歌成就名垂千古。

杜甫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作品被后人誉为“诗史”。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为核心,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例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苦难,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此外,他的律诗成就尤其突出,如《春望》《登高》等作品,语言精妙,格律严谨,成为后世典范。杜甫一生创作了约1500首诗,内容广泛,艺术精湛,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