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具箱 - 简单实用的免费在线工具 - 爱惜在线工具箱
域名分发 购物领券
切换模式
收藏列表
放到桌面
收录申请
工具搜索
用户登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在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时激动得眼泪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他们往日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这晴朗的日子里,我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趁着这春天的时光作伴,正好回家乡。

立刻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直下襄阳,然后奔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后半部分,是诗人创作生涯中的一首欢快之作。诗歌开篇即以“忽传”和“初闻”两个词,突出了消息来得突然和诗人听到时的震惊与激动,以至于“涕泪满衣裳”。这里的“涕泪”并非悲伤,而是喜极而泣,奠定了全诗狂喜的感情基调。

中间两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听到喜讯后的反应。“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通过妻子的变化,侧面烘托出消息带来的巨大喜悦,家庭的愁云一扫而空。“漫卷诗书喜欲狂”则直接刻画了诗人自己无法抑制的狂喜状态,随手卷起诗书,几乎要发疯,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内心难以言表的激动。

后两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出了诗人想要纵情歌唱、开怀痛饮的愿望,并将这大好春光视为归乡的伴侣,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则用一连串地名,以急促的节奏和跳动的笔法,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归途的路线,速度之快,心情之迫切,跃然纸上。

全诗语言直白如话,情感奔放畅达,一扫杜甫诗歌中常见的沉郁风格。诗人将个人的喜悦与国家的中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诗歌结构紧凑,层层递进,从听闻喜讯的激动,到家人共享的喜悦,再到归乡计划的畅想,最后以归途路线的飞快切换作结,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难以抑制的狂喜和归心似箭的心情,堪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大士族之后。杜甫自幼聪慧,七岁便能作诗,青年时期曾游历吴越、齐赵等地,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最终以诗歌成就名垂千古。

杜甫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作品被后人誉为“诗史”。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为核心,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例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苦难,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此外,他的律诗成就尤其突出,如《春望》《登高》等作品,语言精妙,格律严谨,成为后世典范。杜甫一生创作了约1500首诗,内容广泛,艺术精湛,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

1、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可以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

2、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都有古诗的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

3、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

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